很多人低估伊斯兰党,不认为伊党是一个强大的政党,因为这个党除了在登嘉楼和吉兰丹之外,就没赢得很多议席。在马六甲的28个州议席中,伊党没有赢得一个议席,希盟有15个议席,国阵赢13个议席。
不要忘记,我国是奉行“领先者当选”(first-past-the-post/或称“简单多数制”)的选举制度,票源分散是其中一个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。希盟赢得15个议席中,有6个议席的候选人得票总数算少。换句话说,如果我们把国阵和伊党在这6个议席获得票加起来,是超过希盟的候选人得票。
目前的政治格局将政党分为两个板块,一个是国阵、伊党和土团党,另一个就是希盟、祖国斗士党、民兴党和MUDA等组成。以目前的情况来看,选票不倾向于从一个板块转移到令一个板块。相比之下,比较倾向发生的是票源在同一个板块内,从一个政党转移去另一个政党。
让我们从马六甲州选举的一个更简单的板块开始讨论。祖国斗士党已表明不会竞选,简单来说,希盟不会面对同一板块的政党候选人竞争,希盟唯一冲突是源自“4人帮”撤回支持苏莱曼政府,希盟要如何应对这“4人帮”的去留。
反而更应该关注的是国阵和国盟这板块里的竞争,进一步说明应该是巫统、伊党和土团党。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同意我的观点,即与巫统比较,土团党是一个更弱的政党,几乎所有方面都很弱,尤其是失去首相职后。此外,这两个政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,例如目标选民群重叠,我可以自信的说,如巫统与土团党对垒,巫统会大获全胜。因此,我对巫统没兴趣与土团党合作不感到惊讶。
事实上,巫统也没有必要跟土团党合作。即使正面冲突,土团党还是无法有效的分散巫统的支持票。从喜来登行动至今,我不看好巫统和土团党的关系,毕竟议席分配是他们无法解决的问题。巫统本来就不愿意让出议席给土团党,与此同时,以土团党的政治野心,根本不会甘心委屈于分配获得那么少的议席。简单来说,土团党会是一个可以被投闲置散的政党。
其实,这整个马六甲州选最应该被关注的是伊党会倾向那一边。如果伊党与巫统合作,我们先假设第14届大选的因素保持不变,巫伊获得的总选票可以超越希盟,那么基本上,巫统和伊党就可以赢得28个议席中的17个议席。因此,如果伊党和巫统在甲州选举携手合作,肯定可以获胜。
虽然伊党没有任何甲州议席在手,不过伊党第14届大选时可以获得至少10%的选民支持,而这10%在这种政治局面会决定谁赢得选举的决定性因素。
虽然上述论点是基于第14届大选的结果来假设,但是可以假设成真吗?我的看法是可以。首先,我意识到2018年大选之后,在前半段的补选中,巫统几乎难以赢得补选,因为巫统的支持
者或愿意把票给伊党的候选人,可是伊党的支持者不愿意把票给巫统,这就是为何你看到大选后的补选,巫统和伊党都没有占优势。当伊党支持者愿意把票给巫统后,这就是优化选票的时候了,所以巫统和伊党在后半段补选才接连胜出。因此,我相信巫统和伊党之间是可以实现票数共享。
其次,比较国阵和国盟的板块和希盟领导的板块相比,希盟的支持者多居住在马六甲以外的地区。随着疫情冲击,选民回乡投票的兴趣可能更少。第三,政治疲劳以及对政治失望,在喜来登行动后察觉,即使投票选了特定政党,这些人不会一直留在党内。因此,我估计甲州投票热度不高。
由于这些原因,政治和选举格局似乎不利于希盟。唯一有利希盟的是国阵与国盟(更准确来说是伊党)的分散选票。这是会发生的,因为根据直到周三晚上的政治发展,伊党确实不与巫统合作,而这使到整个州选举变成更加有趣,因为结果更难预测。
综合上述,我对马六甲选举得出三个结论,第一,伊党是一个不能忽视的力量,10%的选票支持或可致使6个州议席的胜负决定性因素。第二,目前的政治格局(包括投票和选民)不利于希盟,除非巫统和伊党选票分散,第三,这次巫统或国盟是否赢得州政权,取决于伊党是否愿意与巫统合作。在这种情况下,土团党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。
* 刘哲伟目前在国际伊斯兰大学政治学系任职助理教授。在此之前,也曾在其他高等学府执教。刘哲伟先后于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取得政治学学士及硕士学位,并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取得政治学博士。
评论